守住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瑞众保险临沧中支消保宣传
发布时间:2024-04-19 浏览量:331 文章来源:
近年来,“非法集资”频繁见诸于网络、报刊等媒体,它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而且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非法集资的泥潭。
何为非法集资?
根据2021年5月1日实施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非法集资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 非法性
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凡是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如吸收存款、公开发行证券、公开募集基金、销售保险等),都需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
- 利诱性
非法集资一般都许诺还本付息。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均不承诺保本保收益。
- 社会性
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不特定对象”即社会公众。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常见案例
网络非法集资较为复杂,除了涉及区块链、虚拟币等新概念理财,有时还有人拉人的传销特性,如购物返利、原始股、点击返利、慈善互助等模式,犯罪形式多样。
- 投资养老,骗光积蓄
骗子以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可获得高额回报为由,要求老年人办理 “贵宾卡、预付卡、居住证”等,向老年人非法吸收资金。
骗子以养老为噱头进行非法集资,忽悠老人用养老金理财。一旦落入圈套,轻则泄露个人信息,埋下安全隐患,重则被骗光积蓄,财产尽失。
- 金融创新,缴纳会费
骗子成立投资公司,运营网络投资平台。发标人在网络平台注册、缴纳会费后,可发布各种招标信息,吸引投资人投资。投资人在网络平台注册成为会员后,可参与投标。
骗子打着金融创新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部分投资人风险意识不强,易被骗子宣扬的高收益诱惑。有的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的接盘人,想着捞一把就跑,结果越陷越深。
- 虚构投资项目
骗子借用网络进行集资宣传,传销模式具有更强欺骗性。如开发经销商管理网站,通过招商会、论坛等形式,宣传推广传销网站的经营模式。
这类非法集资,掺杂了网络传销的特性,即通过不断发展下线卷钱,以各种噱头吸引人投入资金。
如何防范非法集资
要预防非法集资诈骗,首先要熟悉非法集资惯用词,如消费返利、动态收益、推荐奖、报单奖等,看到就要有所警觉,同时也要判断高额收益来源是否合理。遇到收入门费、拉下线就要高度警惕,非法集资有时也有传销性质,本质就是上线瓜分下线的投入资金。投资人必须提高警惕,审慎投资,一旦发现自身可能卷入非法集资行为,要及时抽身,不能心存侥幸。
“四看三思等一夜”法
- 四看。一看融资合法性,除了看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还要看是否取得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金融业务许可。二看宣传内容,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三看经营模式,有没有实体项目,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四看参与集资主体,是不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体。
- 三思。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公司、产品及市场行情。二思高额盈利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承受本金全额亏损的后果。
- 等一夜。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防止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的意见,过一夜再决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
“三要、三不要”法
- 要理性,不要侥幸。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要坚守理性底线,想想自己懂不懂,比比风险大不大,看看收益水平合不合实际,问问家人朋友怎么看,不要被赌博心态和侥幸心理蒙蔽双眼!
- 要稳健,不要冒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还可能是投资骗局,投一次就血本无归!要合理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审慎确定风险承担力,不轻易冒险投机!
- 要警惕,不要盲目。“收益丰厚、条件诱人、机会难得、名额有限”都很可能是忽悠,一定要警惕 、 警惕、再警惕!多留个心眼儿,绝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随大流”不是投资,而是投机!
特别提醒
- 特别提醒广大群众,非法集资陷阱众多,投资理财务必量力而行,如发现身边有人组织或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应及时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或者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牵头部门举报。